起源

据传顾绣绣法出自皇宫大内,顾家先后出现了缪氏、韩希孟和顾兰玉等顾绣名手。起初的顾绣只是闺阁女眷修身养性之事,清朝时期的顾氏因家道中落而开始设立刺绣作坊,广收门徒,传授顾绣技法。自此顾绣在上海附近地区流传开来,逐渐成为女眷们养家的技艺,顾绣由家庭女红转向了商品,其技艺也真正走向了民间,得到了普及和发展

历史发展

其以宋元画作为蓝本,首创“画绣结合”技法,以针代笔、以线为墨,劈丝细过毛发,配色精妙如晕染,被誉为“绣中画”。明末顾缪氏、韩希孟等名家将技艺推向巅峰,韩氏《宋元名迹册》成为故宫珍藏。清初因战乱家道中落,顾绣流入民间商品化,虽在江南地区延续脉络,但艺术性渐衰。近代因战乱几近失传,20世纪50年代经政府抢救,重拾技艺精髓,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现状

当前顾绣面临严峻传承困境,全流程需数十道工序,一幅精品耗时逾年,仅存钱月芳等少数传承人坚守。上海设立松江顾绣研究所、传承基地,开展校园传习班培养新生代。创新方面,推出丝绸屏风、书画复刻等文创产品,并尝试数码设计辅助构图。其作品频现进博会、文博会,2023年更以元宇宙数字绣品形式登陆国际展览。尽管市场化探索艰难,但顾绣仍以“东方雅绣”之姿,在非遗活化中维系着文人绣的千年美学基因。

顾绣——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市松江区顾绣传承人:钱月芳

3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经推荐申报、材料复核、专家初评、社会公示、评审委员会审议等程序,确定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942人,松江区国家级非遗项目顾绣传承人钱月芳入选。......

解放日报 | 吴晗 :明清时期上海女性风采

本文刊载于2025年3月11日《解放日报》第11版:思想周刊/文史/广告

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一些女性在诸多领域作出一番成就。她们的事迹和形象被不断书写,彰显了女性风采和力量。

学习与革新——

明清时期,以丁娘子、韩希孟等为代表的女性,学习并革新纺织技术、刺绣技术,激发了女性从事社会生产的潜能,于地域经济发展大有裨益。......

上海顾绣与云南猛弄刺绣对话,两地绣娘深入交流非遗传承

纺织刺绣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绣娘们一针一线创造的绣品,不仅体现她们精湛的技艺,其中的工艺、图案也与当地民族文化、社会审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是以针线织就的民俗历史画卷。近日,来自沪上与云南元阳的两地20余位绣娘来到上海黄道婆纪念公园,交流沪滇纺织非遗技艺。红河州猛弄刺绣民族神话中的白鹇鸟与上海顾绣中的文人花鸟在细密针脚中对话。......

更多建议